当你在金秋时节来到运城、当你驾车穿行于双嶷山脚下的苹果循环园时,你准会感觉进入了果的世界、树的海洋,犹如进入《西游记》里的花果仙境一般,一辆辆满载丰收的“电蹦子”(电动三轮车)在你的身边往来穿梭、果农们一张张丰收的笑脸灿烂飞扬、粉嘟嘟的红富士苹果更是让你眼红口馋。
近年来,运城果业发展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实现果业收入翻番为目标,大力推进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努力把运城建设成黄河金三角区域最大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最大加工水果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出口水果生产基地。”
优化网络建设
促进产业发展
“供:临猗红富士5吨1.8元出售。”“运城—2012年8月22日---红富士—1.5元。”只要登录运城果业信息网(
http://ycfruit.com/),供求信息、市场行情等在这里都可一目了然。果农和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即可捕捉市场信息,促进果品销售,为水果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引导了果业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
运城果业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表示,“产业要发展,信息是关键。所以,我们把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目前,我们已在果业系统建立起了果业信息网,并在水果主产地乡、村都设有水果信息联络员,还帮助一些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网站。”
同时,该中心与农业部、省农业厅建立了市场信息服务联系平台、创建了网上交易平台,定期进行价格报送、信息发布、销售形势分析,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同时建立自己的水果销售网页,大力开展网络营销。据了解,目前,运城市每年通过网络营销的苹果数量已达到8万吨。
记者在采访时,还经常听见当地农户讨论“我从农廉往网上看到???”,当前,农廉网已经成为运城市农民了解和掌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平台。为给全市农民朋友提供最新的、有效的信息,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还积极的完善了农廉网的硬件设施,确保农廉网常态、规范、科学运行和网上信息完整真实,并及时解答果农问题,充分发挥阳光农廉网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市果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注重技术培训
提升果农素质
2012年3月18日,临猗县角杯乡的政府大礼堂前人头攒动,礼堂里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果农,忆起当时的情景,负责组织培训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原计划组织200人,没想到一下子去了400人。”
“农村劳动力素质高低在农业现代化成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运城果业发展中心始终把果农培训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常年组织果业科技服务团成员深入果业生产一线,采用“面对面、手把手、园接园”的方法,提高果农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营销素质和心理素质。
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来我们已累计培训近5000多场次,累计培训果农达50万人次。同时,先后邀请了中国农大、西北农大、河北农大、北京林科所等专家、教授为果农举办果园病虫害防治、矮化栽培和果园机械使用等培训会,并组织业务骨干和果农代表赴日本和北京昌平、三门峡陕县、陕西白水、甘肃天水、安徽砀山等地参观学习,促使果农改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树立商品意识、名牌意识、科技意识,收到了很好效果。”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果农科技水平,运城果业发展中心还与中农乐合作社联合创办了《果业科技与信息》报,及时为果农提供科学技术和产销信息,帮助果农更新观念和解放思想。报纸的发行量由最初的1万份达到目前的5万份,覆盖范围已达渭南、三门峡、临汾等地,该报已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果农学习技术的园地、更新观念的窗口、产销结合的纽带、迈向市场的桥梁。
规划院区建设
创建果业合作社
为了给辖区农户提供优质的资源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快速发展,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模式及不同技术措施规划建设了十大示范园区,帮助果农在全市建立了1000多家果业合作社,共吸纳果园98.69万亩,覆盖农户约89626户。并支持合作社注册品牌近50个,年订单销售7.81万吨,充分发挥了合作社内连基地,外联市场的作用,打造了产供销一本化的服务平台。
尤其在加快果业土地流转经营上,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一些果业能人或合作社、公司租赁到大片的土地,成为苹果生产大户,甚至成立果业生产公司,发展为采摘、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果业庄园。
在果品的品牌塑造上,该中心注重打好三张“牌”:把运城水果融入到运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打好文化牌;把运城水果和名人结合起来,利用名人吸引市场眼球,打好名人牌;在水果外观、质量和包装上下功夫,给产品植入健康的理念,打好消费牌。该中心的这一系列措施为运城苹果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加大品牌宣传
拓宽销售渠道
运城目前有水果面积32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49亿公斤。其中苹果225万亩,产量34.5亿公斤。所以,销售作为最后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销售的好坏是决定果农增收的关键。
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因地制宜”,积极支持果农在水果主产乡村自发形成产地市场,实现了销售不出村不出乡,方便果农。在该市的临猗、万荣、平陆等水果主产地,自发形成的产地市场约100多个。这些产地市场有场地、有组织、有固定的客户,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水果的销售,方便了果农销果。
为了扩大当地水果的知名度,中心还积极组织一些果品加工、营销企业、合作社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水果展示展销会、推介会;在北京、太原、上海也分别举办了运城苹果文化节;通过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大打“运城苹果”的品牌宣传,扩大运城果品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组织人员多次赴长沙、北京、上海等水果市场考察、协商、谈判,与多家市场联建了“运城果品直销市场”。并与武汉、北京、重庆等大城市的超市是实现了农超对接,实现了订单销售。
2012年该市水果在超市营销约50万吨。果品出口数量也由2002年的3万吨达到目前的8万吨,出口国家已由周边国家发展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高端市场。果业总产值达到95.6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了1600余元,约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苹果种植已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运城市已经迎来了果业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