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医院“医教研”相结合筑科技创新驱动平台
本报讯 (记者 李恒灵 黄晶 姚小丽) 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山西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科技创新,必须有平台、有载体、有示范,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很大差距。要培育创新平台,夯实空间载体”。这给诸多致力于科研创新的人员莫大的鼓舞。而日前省中医医院副院长郝旭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让人领略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技创新平台,也让人明白了科技创新的模式该构筑怎样的机制。
山西省中医院前身为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建立于1957年,多年来,一直传承着科研创新的传统。也就因这种传统,在挂牌山西省中医院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牌子一直改变沿用至今。这里的医教研一体的模式,让山西省中医院在发展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据山西省中医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郝旭亮介绍,目前该院在“医教研体系”上已经形成了中心试验室和中药方剂研究所两个平台,并以此为支撑,拓展了两个硕士点、三个国家级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和两个重点学科。其中,中心试验室以中医药的临床基础和基础应用研究为主,中药方剂研究所主要承担应用性研究和中药资源的研究,同时涉猎中药西药和保健食品的开发。据郝旭亮副院长介绍,以中心试验室和中药方剂研究所两个科研平台为基础,该院现在拥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和方剂学两个硕士点,支撑临床药理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和中药药理实验室三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并设立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和中药化学两个重点学科。与此同时,该院还进行了两项改革,建立了面向全省、乃至全国的科研开放性平台。一是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二是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除此之外,山西省中医院还成立了一个中试基地,在太原东山建成了面积两千平米的药剂生产车间,除供应院内制剂药品,还对外开放接受外围单位的制剂生产加工,完全是一个面向全省的科研共享平台。
据了解,山西省中医院是我省最早批准的一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至今已有八个平台可以参加临床实验。同时, 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也享誉省内外。
在科研创新上,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技术成果,山西省中医院在省内和全国都富有影响力。该院现有国家卫计委重点专科五个,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有六个,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有十个,山西省重点学科八个,山西省重点专科有十一个,仅医院重点专科和学科的业务收入就占到了全院总收入的近70%。让人侧目的是,从十二五开始,山西省中医院就启动了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科技创新、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硬件建设、文化建设六大工程,并拟定了实现向现代化、综合型、研究型中医院奋斗的目标。
直至现在,山西省中医院取得的科研成果颇丰,仅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就有120项,新药研究领域更是研发了世人皆知的宝宝一贴灵、人参败毒胶囊、注射用黄芪多糖、胃宁康胶囊等名药,课题在研有近80多项,国家课题11项,在省内乃至全国中药医疗领域尚属少见。
作为负责省中医院科研的郝旭亮副院长来说,科研创新的根本在于激发和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在科研奖励机制上,该院分设了奖金机制、培养机制和进修机制,达到了让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记者了解到,山西省中医院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国家中药管理局授予的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示范推广基地,从2011年以来相继参与了6个病种优势方案的标准化研究及修订、19个病种的优势诊疗方案的评价,得到了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高度好评,同时医院还在全省召开了8次中药标准培训的推广大会,成为2014年国家中药管理局批准的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