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馆庙融合的文化传承样本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太原文庙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文庙建于清光绪8年(1882年),占地31000平方米,以五座主体建筑构成中轴线,这五座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在主体建筑两侧修建有乡贤祠、名宦祠、廊庑等。沿着这条南北纵深的主轴线将太原文庙串联成为前、中、后院三进功能不同的院落,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其金石碑刻,人文荟萃。古建筑群及其生态环境构成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文物资源和展览风貌。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色彩斑斓。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9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7个,历史文化名村23个。四大梆子、民间歌舞、锣鼓艺术等9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1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农耕文化和多民族长期交流,造就了山西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山西的根祖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类型丰富,为民俗研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博物馆主题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多样性。山西民俗基本陈列重点把握的就是如何通过对山西传统民俗生存方式和生活事象的展示,体现出山西精神、山西映像、山西记忆。
该馆定位为“一座立足山西,发挥馆庙结合优势资源,发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展示山西民俗风情、精美民俗文物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服务社会的省内一流博物馆”。
博物馆文化传承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兼具民俗文物和非遗的活态传承特点,配合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发挥典藏、研究、保存、展览、教育、文创6大现代博物馆功能,认真总结自身博物馆的总体目标定位并将其分解成为民俗文化主题、儒学文化主题两大主题定位和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儒学传统文化研究收藏体系,依托古建筑,做好馆庙结合、突出特色,科学合理的建立现代陈列展览体系、建立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社教、经营、文化创意、数字化及志愿者服务体系,建立科学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责任到人的消防、安全体系四大功能体系。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馆”与“庙”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建筑单体本质的定义而实现了与博物馆跨时空、跨文化的融合,成为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文化资源结合体。